今天起至23日,2025F1中国大奖赛将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举行。早在3月初,上海就进入F1时间,启动“F1嗨动上海消费季”。
许晓珂是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的市场销售总监,每年F1中国大奖赛期间是他最忙碌的时候。昨天,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酒店满房”的海报。自2015年开张以来,嘉定喜来登就成为多支F1车队的定点酒店。“只要新赛历一出,车队就会联系我们订房,300多间客房基本就被他们包场了。车队一住就是一周,这一周的销售额相当于平时一个月的数字。”
F1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赛车比赛之一,吸引了大量车迷和观众。每年赴现场观赛的车迷会选择在比赛期间入住当地酒店,加上用餐和购物,增加了举办地旅游业的收入。2004年,F1首次来到中国。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常设赛事之一,F1中国大奖赛在带动文体旅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今天,迈入第21个年头的F1中国大奖赛如何更好地发挥顶级赛事的溢出效应,助力上海打造入境游第一站?怎样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赛事+旅游”产品?能否将赛事延伸为城市节日?
很难想象,身处数字时代,有着75年历史的F1照样“老少通吃”。一项涉及187个国家和地区、PP电子下载超过16万名车迷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F1的观众正在变得更加年轻和多样化。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从2017年的36岁降至32岁,比NBA球迷的平均年龄还要小4岁。近两年,F1更是成为社交媒体上粉丝数量增长最快的体育联盟之一。
去年F1中国大奖赛期间,上海国际赛车场现场举办的格子旗音乐嘉年华,将美食、音乐、PP电子下载潮流、时尚等众多元素巧妙融合,在车迷群体中收获了良好的反响。今年的格子旗嘉年华全新升级,采用双场景的形式,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以及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两地举办,让更多市民能参与其中,打造节赛合一的多元体育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七届上海汽车文化节将于3月21日至4月25日在嘉定举行,围绕汽车赛事、汽车商展、汽车文旅、汽车生活等内容,推出25项节赛融合品牌系列活动,推动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其中,上海汽车文化节“梦想嘉”主题园与格子旗嘉年华将在上赛场水景广场首次联动,开展城市形象展示、文旅资源推荐、汽车文化体验以及产业招商推介等活动。
久事体育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亦斌表示,未来也在考虑深化“F1+城市地标”的联动,让赛事的影响力从赛场周边延伸至全市;同时打造“F1+夜间经济”,结合上海丰富的夜生活资源,推出一些主题派对、灯光秀、美食市集等活动;不断完善“F1+长三角联动”,推出F1与江南文化相结合的旅游线路,让赛事的溢出效应惠及更广泛区域。
“因为一场赛,奔赴一座城”,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F1中国站的举办,让世界看到上海。每年F1中国站举办期间,来自国内外的观众犹如在过一个赛车节日。放大F1赛事的溢出效应,能否让更多人把上赛场列为旅游目的地?
做大赛车经济的蛋糕是门学问。比如日本北海道有着丰富的赛车资源,除了每年的十胜24小时耐力赛、日本拉力赛等知名赛事,还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推出了围绕赛车、温泉、PP电子下载美食的综合性北海道旅行团。英国的银石赛道在1950年举办首届F1世界锦标赛,至今仍是全球赛事频繁的赛道之一。如今那里打造了银石赛道博物馆,成为车迷打卡必选地。
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决策咨询专家黄海燕认为,加强赛事协同力度,可深入分析体育赛事受众人群特征,盘活各方优质资源,结合不同赛事特征设计差异化、特色化的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模式,有效实现多业态融合与多场景打造。
近年来,上海国际赛车场在资源整合利用方面积极探索。小桥流水、江南园林,上赛场围场的别墅区一直是道独特的风景。F1赛事周期里,那里是10支车队在上海临时的家。赛事周期以外,SIC BOX成为车迷能进站感受赛场和赛车文化的共享空间。2015年上海国际赛车场旅游景区成为集国际顶级赛车赛事、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去年底,上海国际赛车场结合低空经济陆续推出赛道试乘和直升机观光产品的试运营,让游客到上赛场空中看“上海”。2025年多场演唱会、嘉年华也陆续将“主场”搬到上赛场。场地内赛事、旅游、展览、活动等一站式体验项目不断丰富,将持续为区域消费及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F1能给主办城市带来国际“能见度”,这是无形收益。去年底,F1中国大奖赛完成2026年至2030年的新一轮签约,这体现了F1赛事方对中国大奖赛办赛品质的高度认可,以及对中国市场的充分信心。未来,F1中国大奖赛还有哪些发力点?
与其他大型活动相比,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往往拥有消费能力更强的受众,且通常具有强烈的消费意愿。从目前F1中国大奖赛观众构成来看,上海地区以外的国内观众占70%,境外观众占10%。在经历了一波中国车迷快速成长期后,借助上海打造入境游第一站的背景,吸引境外观众“回流”仍有潜力可挖。例如F1新加坡站、摩洛哥站的境外观众占比在50%左右,既赚了钱,又赢得了口碑,都是很好的模板。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副院长梁志华认为,赛事文化的沉淀是上海需要不断完善的方面。国外一些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上百年的城市,已形成深厚的赛事文化和庞大的基础人群。“上海需要多渠道加强赛车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培养更多的车迷群体,让F1赛事真正融入城市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杨荫稚认为,进一步发挥F1中国大奖赛对上海入境旅游的推动作用,当下已迎来良好机遇。近两年,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境外游客探访中国的便利性增加。同时,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举办各类赛事活动方面的能力愈发卓越,完全有实力承接多样化的体育盛事。在此背景下,旅游机构应把握机遇,深耕赛事旅游这一细分市场。
近年来,上海充分考虑城市气质、产业优势、资源禀赋,通过导入文旅商体展优质资源实现对赛事消费动线中国大奖赛可以继续发挥聚合功能和平台优势,把“赛事主场”转化为“消费主场”,助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